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 述評:三十而立,CBA聯賽職業化征程猶在途中
新華社記者王鏡宇、李博聞
2024-2025賽季CBA聯賽硝煙散盡,二十年磨一劍的浙江廣廈隊成為聯賽歷史上第八支冠軍球隊。
CBA聯(lian)賽已成立三十年,本賽季在外(wai)援(yuan)政策上的(de)調整,雖讓聯(lian)賽呈現(xian)更加激烈的(de)競爭格局,但場內外(wai)的(de)各種挑戰依(yi)然存(cun)在,聯(lian)賽職業化的(de)征程猶(you)在途中。
(小標題)外援政策調整讓聯賽競爭更激烈
在2024-2025賽季,CBA聯賽將外籍球員出場政策從4節4人次放寬為4節7人次,比賽節奏和激烈程度均有所提升。據CBA公司統計,常規賽460場比賽中分差在2分及以內的有32場、分差在5分及以內的有99場、分差在10分及以內的有210場,加時賽14場。常規賽最后一輪開始前,積分榜第三至第十的排名均未確定,爭奪異常激烈。
聯賽爭冠格局也出現了變化,之前6個賽季各攬3冠的粵、遼雙雄均被擋在總決賽大門之外。在連續三個賽季總決賽出現一邊倒的4:0后,本賽季浙江廣廈和北京首鋼的總決賽打到第六場,高潮迭起。
隨著外援出場時間的增加,各項數據排行榜前列大多被外援占據。不過,本土球員中也有孫銘徽、楊瀚森這樣的常規賽搶斷王、蓋帽王,林葳在季后賽奉獻了場均30.5分和11次助攻的出色表現,而胡金秋、朱俊龍與孫銘徽一樣都是廣廈奪得隊史首冠的基石。
中國籃協主席郭振明表示,外援政策調整就是要打破舒適區,提高比賽的對抗激烈程度。“雖然有一些阻力,但我們會堅持下去。”
業(ye)內人士指出,從外(wai)援政策(ce)調整帶來的變化中可以看到球(qiu)(qiu)員流(liu)動性為(wei)聯賽(sai)創造(zao)的活(huo)(huo)力。部(bu)分本(ben)土(tu)年輕(qing)球(qiu)(qiu)員儲備較為(wei)豐(feng)厚(hou)的俱樂部(bu)開始考慮將暫時打不上球(qiu)(qiu)的新秀交流(liu)到其他隊伍。如(ru)果(guo)未(wei)來本(ben)土(tu)球(qiu)(qiu)員的流(liu)動更活(huo)(huo)躍,年輕(qing)球(qiu)(qiu)員或將得到更多鍛(duan)煉機會(hui)。
(小標題)俱樂部杯賽為本土新秀搭建新舞臺
本賽季推出的CBA俱樂部杯賽,填補了聯賽窗口期沒有高水平比賽的空白,給了聯賽中出場較少的本土年輕球員更多實戰機會。上海久事隊成為首屆杯賽冠軍得主,也為其常規賽16連勝磨煉了隊伍。
從人才培養角度看,俱樂部杯賽的創立是國內職業籃球競賽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CBA聯賽初創時,各隊球員主要來自專業體系,相對少而精。如今,青少年籃球培訓、小籃球廣泛開展,中學、大學籃球聯賽日益火爆,球員來源的拓寬也給職業聯賽容量提出新要求。如果CBA聯賽、俱樂部杯賽、NBL聯賽、CBDL發展聯賽、大學聯賽等能更好地銜接、互動,有潛質的球員將會有更多元、更暢通的上升渠道,青少年普及的廣度就有希望轉化為競技層面金字塔尖的高度和精度。
俱樂(le)(le)部(bu)杯(bei)賽(sai)創(chuang)辦的(de)另一重要意(yi)義是(shi)擴大CBA聯賽(sai)的(de)根(gen)基和版圖。記者從CBA公司了解(jie)到(dao),不(bu)少(shao)沒有CBA俱樂(le)(le)部(bu)的(de)城市對舉辦俱樂(le)(le)部(bu)杯(bei)賽(sai)興趣濃厚,希望借CBA品牌(pai)效應推動當地文體旅(lv)融合發展、拉(la)動消費。CBA公司內部(bu)已(yi)形成(cheng)共識(shi),未來(lai)的(de)杯(bei)賽(sai)將在非(fei)CBA主場城市舉辦,并且適當擴大參賽(sai)規模(mo),以此擴大聯賽(sai)的(de)全國影響力。同時,盡快(kuai)實現收支平衡也是(shi)這項新(xin)創(chuang)辦賽(sai)事的(de)重要目(mu)標(biao)。
(小標題)商務開發、俱樂部經營面臨新挑戰
財務健康對職業聯賽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經過30個賽季的發展,CBA聯賽的營收能力大幅提升,近幾個賽季給各俱樂部發放的參賽費穩定在3000萬元人民幣左右。
不過,咪咕與CBA公司的數字版權合同即將到期,數字版權收入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在CBA聯賽現有的商務開發收入中,數字版權占比很高。如果這部分收入下滑較多,各俱樂部的參賽費收入將銳減。
本賽季部分由民營企業出資和運營的俱樂部投入明顯減少,廣東、遼寧戰績不佳在一定程度上與此有關,深圳、龍獅則通過轉讓核心球員緩解資金壓力。如果未來參賽費收入下降,民營俱樂部將面臨更多困難。因此,CBA公司需要設法提高商務開發收入,節省開支則成為部分俱樂部乃至CBA公司的必然選擇。
記者從(cong)CBA公司了解到(dao),近(jin)幾(ji)個賽季公司一直在進行工資帽核查(cha)工作,但核查(cha)結果(guo)及繳納調(diao)節費的情(qing)況只在各俱(ju)樂部(bu)間共享,未對外公布。業內(nei)人(ren)士認為,目前(qian)看來(lai),標準合同的推(tui)行和自2020-2021賽季推(tui)出的工資帽制(zhi)度有一定(ding)前(qian)瞻性。雖然(ran)該制(zhi)度還(huan)不完善(shan),但對俱(ju)樂部(bu)無序擴大投入起到(dao)一定(ding)抑制(zhi)作用(yong)。日本職業籃球聯賽把俱(ju)樂部(bu)收支平(ping)衡作為重(zhong)要目標,未來(lai)財務健康(kang)、收支平(ping)衡也應成為CBA俱(ju)樂部(bu)的追求。
(小標題)“以城之名”,職業化征程猶在途中
最近兩個賽季,CBA聯賽的口號都是“以城之名”。其背后,是聯賽主辦方希望俱樂部與所在城市及球迷、觀眾建立更密切、更日常的連接,進而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盡管經歷了30個賽季發展,CBA聯賽在賽事組織、俱樂部運營、裁判水平、賽風賽紀、球迷文化等諸多方面與高度職業化的聯賽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俱樂部與城市居民、籃球愛好者、學校、單位間缺乏“血肉”聯系。一些戰績出色的俱樂部上座率不錯,但在城市生活場景中的存在感、辨識度仍較低。如果俱樂部的影響能滲透到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球員們將不僅是為俱樂部打球,也是為親朋、街坊鄰居打球,俱樂部的球迷群體將更有黏度,聯賽根基將更穩固,球市和營收也會更穩定。前30個賽季,CBA聯賽的發展重心在競賽體系建設上。如今已過而立之年,俱樂部應在自身建設方面多補補課了。
當然,不斷提升競技水平和觀賞性依舊是CBA聯賽未來發展的核心目標。比賽更激烈、更好看,觀眾、贊助商才更愿買單,本土球員才能得到更有價值的鍛煉。外援政策既已調整,應在一定時期內盡量保持穩定,比如至少以一個奧運周期為限。朝令夕改,只會讓俱樂部和球員無所適從。
對于資金投入巨大的俱樂部而言,成績很重要,但絕非唯一重要的。CBA聯賽走過30年,俱樂部應更重視自身文化建設和體育多元價值的彰顯,構建起健康的綜合評價體系,避免為單純追求成績而急功近利。如果俱樂部對成功的定義更加多元,出現賽風賽紀問題的幾率可能會隨之降低,整個聯賽也有望呈現良性競爭而又和諧共榮的氛圍。不過,可以預見,這個過程會相當漫長。
CBA聯賽提升職業化水平,文化內涵挖掘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在第十屆中國籃球協會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籃協主席郭振明表示,中國籃協的口號是“讓平凡偉大”,名人堂也好,青訓也好,國家隊也好,聯賽也好,都要傳遞這個價值觀。
聯賽職業化之路也將繼續考驗CBA主辦方的運營管理水平。大到賽場安保以及對裁判員執裁的評估、考核、監督,小到主客隊人員出入場通道的設計和管理,都需要把細節做到位。開罰單容易,解決罰單背后的問題難。解決賽風賽紀問題,需要加強溝通、調動資源、多想辦法。對于裁判判罰爭議,也需要多解疑釋惑,不能只堵不疏。
不(bu)可否認,CBA聯賽還存在不(bu)足。但(dan)與此同(tong)時(shi),它也(ye)是(shi)目前國內最(zui)(zui)成(cheng)功、最(zui)(zui)具代表性的(de)職業聯賽之一。三十年尚短,未來(lai)可期,路在腳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