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于4月30日,作者為The Athletic網站的猛龍隊記Eric Koreen、尼克斯隊記Fred Katz、火箭隊記Kelly Iko和快船隊記Law Murray,文章內容不代表譯者觀點)
上周(zhou)和湖人的系列賽G2開打前,森(sen)林狼主教練克里(li)斯-芬(fen)奇坦率談及NBA季后(hou)賽的本質。
“看看現在的季后賽,對抗強度簡直夸張。”芬奇教練告訴記者,“在我看來,他們讓身體對抗的尺度放得太開了,我并不是專門抱怨我們這輪系列賽的吹罰尺度,而是整體而言,我覺得已經過頭了。這種對抗像是刻意為之,完全破壞了比賽節奏。如果火箭和勇士那輪系列賽球員沒打起來,我反而會驚訝,每次看那組對決都感覺隨時會爆發沖突。”
顯然,比賽風格已經改變。目前有五組系列賽的比賽節奏,比常規賽中節奏最慢的魔術還要慢得多。掘金與快船的沖突事件導致雙方共領到6次技術犯規,而活塞對尼克斯、火箭對勇士的系列賽更是火藥味十足,技術犯規和惡意犯規頻發。要是問凱爾特人魔術的防守強度如何,你可能會聽到不少抱怨。
The Athletic的幾位記者——一直居家觀戰的猛龍隊記Eric Koreen、負責火勇系列賽報道的Kelly Iko、報道船掘系列賽的Law Murray,以及報道尼塞系列賽的Fred Katz,共同探討了他們觀察到的情況。
Q:你們是否注意到裁判在季后賽中允許更多身體對抗?對這種轉變你們持什么態度?
Kelly Iko:是否注意到(dao)?毫(hao)無(wu)疑問。
我聽到越來越多的NBA圈內人士稱贊今年季后賽允許甚至縱容的身體對抗強度。我理解人們的興奮點,以前在討論NBA時我用過“抽離式沉浸”這個概念,這其實適用于所有職業體育比賽。當觀眾目睹升級的肢體沖突(有時甚至帶有暴力傾向)時,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快感:既能享受對抗帶來的競技張力,又不必親身涉險。
這就是當下NBA季后賽的寫照。如果否認自己喜歡這種對抗風格未免虛偽,但作為全程跟蹤火箭和勇士系列賽的記者,我必須指出限度問題。如(ru)果聯盟在(zai)常規賽后半(ban)段就逐步放寬(kuan)吹罰(fa)尺度(du)作(zuo)為鋪(pu)墊,那還(huan)情有可原(yuan)。但這次轉變如(ru)此(ci)突兀,實在(zai)令人措手不(bu)及。
Fred Katz:我注意到了這種變化,但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我欣賞十位世界級運動員為爭搶地板球、拼搶籃板而在場上激烈對抗的場景,這種健康的、符合體育精神的競爭正是季后賽的魅力所在。
但這次轉變總讓我想起去年賽季中期的規則調整:當時NBA突然改變犯規吹罰尺度,在常規賽尚未結束時就大幅提升對抗強度,讓多支球隊措手不及。雖然這次有更明確的分界線(季后賽本就該比常規賽打得更激烈),但兩者的割裂感比往年更強烈,比賽仿佛變成了另一種運動。根據我(wo)與球員教練的(de)交(jiao)流,他(ta)們對(dui)此的(de)錯愕程度與去年如出(chu)一轍。
高強(qiang)度的比賽確實(shi)更具觀賞(shang)性(xing),但(dan)季后(hou)賽至少該(gai)與常(chang)規賽保持基本連貫性(xing)。否則(ze)常(chang)規賽的意義何在?眼下(xia)兩者的鴻(hong)溝實(shi)在過(guo)于明(ming)顯。
Eric Koreen:在將比賽觀賞性的提升歸功于身體對抗時,我必須持謹慎態度。季后賽之所以精彩,首要因素始終是球員的投入程度,以及球隊能夠針對對手制定專門的戰術部署,這才是比賽質量從常規賽到季后賽實現飛躍的核心原因。
不過(或許因為我長期關注聯盟中最糟糕的比賽樣本),我確實鐘愛這屆季后賽的氛圍。尼克斯和活塞G4尾聲的漏判固(gu)然令(ling)人遺憾,但誤判本就(jiu)是比(bi)賽的一(yi)部分。總體而(er)言,那些迫使進(jin)攻端(duan)必須更(geng)精準執行的額外肢體摩擦,反(fan)而(er)提升(sheng)了比(bi)賽質感。
Law Murray:對抗強度確實升級了。我不僅享受其中,而且期待滿滿。每年全明星(xing)周末前后,我們總要經(jing)歷“為什(shen)么進攻像(xiang)全球(qiu)變暖般失控”的(de)輿論高峰。但到了(le)(le)春天,比賽自然就回歸本質了(le)(le)!
球(qiu)員自(zi)身的(de)影響不亞于裁判吹罰尺度(du)(du)。快船本賽季限制對(dui)手(shou)得分(fen)高居聯盟前五,有(you)(you)些球(qiu)隊早(zao)已習慣提(ti)升(sheng)對(dui)抗強度(du)(du)。現(xian)在(zai)可是季后賽,沒(mei)有(you)(you)背靠背賽程,沒(mei)有(you)(you)為選秀擺(bai)爛的(de)魚(yu)腩(nan)對(dui)手(shou),更(geng)沒(mei)有(you)(you)對(dui)彼此的(de)陌生感。這種轉變年年上演,部分(fen)觀眾的(de)震驚反(fan)應反(fan)而讓我覺得有(you)(you)趣。
哪支球隊因升級身體對抗獲益最多?哪支球隊吃虧最大?
Kelly Iko:火箭是身體對抗升級的最大受益者。過去兩個賽季在(zai)烏度(du)(du)卡教(jiao)(jiao)練的(de)執(zhi)教(jiao)(jiao)下(xia),強硬本就(jiu)是他們(men)的(de)球隊標(biao)簽。任(ren)何依(yi)靠(kao)防守多樣(yang)性(xing)和強硬打(da)法取勝的(de)球隊,都會從吹罰尺度(du)(du)放寬中獲益。雖然火(huo)箭系列賽一度(du)(du)1比3落后(hou)(hou)這個事實讓(rang)結論略顯諷刺,但他們(men)的(de)場均犯規(gui)數在(zai)季后(hou)(hou)賽球隊中排名(ming)第四少,而常(chang)規(gui)賽期(qi)間他們(men)排在(zai)前(qian)十名(ming)開外。
活塞則是最大受害者。盡管已經被尼克斯淘汰出(chu)局(ju),但(dan)活塞過(guo)分沉迷于這(zhe)種籃球(qiu)風格(ge)。只是當“暴力(li)籃球(qiu)”的代言人斯圖爾特傷缺(que)時,這(zhe)種打(da)法更(geng)難執行。活塞打(da)開了(le)(le)情緒(xu)宣泄的閘門,過(guo)度(du)糾纏于局(ju)部沖突(tu),反而喪(sang)失了(le)(le)對比(bi)賽(sai)實質內容(rong)的掌控(kong)力(li)。
Fred Katz:雷霆將成為最大贏家。他們最強(qiang)的優勢被(bei)進(jin)一(yi)步(bu)放大(da),而(er)致命弱點則被(bei)弱化。盡管亞歷(li)山大(da)被(bei)戲稱為“罰球王”,但雷霆(ting)整體其實并不依賴罰球,常規(gui)賽(sai)期(qi)間他們和對手的罰球差值(zhi)聯盟墊底。如(ru)今(jin)這(zhe)支頂級防守強(qiang)隊可以更肆無忌憚地用身(shen)體對抗壓迫(po)對手。
我認為湖人受傷害最深。沒有哪支(zhi)球隊比湖人更(geng)癡迷小陣容和無限換防(fang),他(ta)們常規賽的(de)罰球率(lv)冠絕聯盟,在這(zhe)(zhe)種季后賽環境(jing)下必然銳減。人們總(zong)以為對抗升級只(zhi)影響防(fang)守端,實則同樣制約進攻(gong)。森林狼正是利用掩護(hu)者和突破手不斷擠壓湖人防(fang)守陣型(xing),輕松創造得(de)分機會,這(zhe)(zhe)正是他(ta)們4比1淘汰湖人的(de)關鍵因素。
Eric Koreen:從長遠來看,雷霆會受益最多,雖然他們本就不需要這種“幫助”。常規賽期間雷(lei)霆已是聯盟(meng)防守最強的球隊,如果允許多特、卡魯索(suo)和杰倫-威廉姆斯進行(xing)更(geng)多高強度對抗?其(qi)他球隊可得(de)小心(xin)了(le)。
而騎士可能會在未來嘗到苦頭。我欣賞他們的陣容構建,但依賴小個子后衛得分的球隊在身體對抗升級時必然吃虧。同理也適用于陣容深度不足的隊伍,比如湖人、掘金和尼克斯。
Law Murray:魔術這類本就崇尚身體對抗的球隊自然占優。他們打著聯盟(meng)最(zui)缺乏美感的籃球,場均失分(fen)聯盟(meng)最(zui)少,而(er)場均得分(fen)僅高于(yu)籃網和黃蜂。這群找(zhao)不著籃筐的球員,卻(que)讓凱爾特人在首輪系(xi)列賽打得汗流浹背。
反觀熱火和灰熊這兩支八號種子球隊,正是無法適應對抗強度的典型。他們用散漫(man)的常規賽表現敷衍(yan)球迷,結(jie)果自然是早(zao)早(zao)被橫掃(sao)出局。
是否有某個時刻或某些事件令你感到對抗強度過頭了?
Kelly Iko:火箭和勇士的系列賽G4就是我的底線。
前三場比賽的對抗本就在持續升溫,而第四場直接達到了頂點。比賽第二節的某個時刻,報道勇士多年的記者Monte Poole湊過來沖我喊:“我們還能不能好好看球了?”
那場比賽充斥著太多與競技本質無關的鬧劇——庫里挑釁狄龍引發小規模沖突;巴特勒和狄龍的垃圾話對噴最終演變成肘擊喉嚨與推搡倒地;追夢和伊森肢體糾纏,互相絆腿跨人;連亞當斯和波斯特這些大個子也參與其中。有段時間裁判回放審查惡意動作的次數比進球還多,簡直荒唐透頂。
Fred Katz:就以尼克斯和活塞系列賽G4最后一攻為例。康寧漢姆跳投不中,托拜亞斯-哈里斯在爭搶籃板時推開哈特,聯盟最后兩分鐘的裁判報告認定這次吹罰漏判。球滾到角落被小蒂姆-哈達威撿到,當他起跳投籃時哈特撲防發生身體接觸,裁判再次沒響哨。隨著哈達威投籃三不沾,尼克斯1分險勝。賽后當值主裁大衛-格思里承認哈特那次防守應被吹犯規,單獨看這個動作,的確漏判了。哈特在對手投(tou)籃上(shang)升(sheng)階段發生接觸,確實(shi)是教科(ke)書式的犯規。
但問題在于:如果把這場比賽所有可吹未吹的爭議接觸列出來,哈特對哈達威的這次犯規甚至排不進前十。
必須強調的是,我認為那場比賽的吹罰整體上公正且尺度統一,這是裁判工作的核心。但當裁判賽后承認漏判終場哨響前的犯規,而這次漏判又與整場吹罰尺度完全一致時,或許說明這套標準本身就存在矛盾。
Eric Koreen:火箭和勇士系列賽初期的某些時間段幾乎背離了籃球本質。考慮到(dao)參(can)與者們的“前科(ke)”,這(zhe)點并不意外(wai),但這(zhe)輪系列賽從開局(ju)就陷入(ru)泥沼(zhao)式身體對抗。這(zhe)提(ti)醒(xing)著我們,重現80、90年代的風格(ge)也(ye)該有度。
除此之外,盡管對某些判罰有微詞,但我并不認為這屆季后賽比往年更骯臟。我不欣賞戈貝爾在卡位被詹姆斯頂胯后,用前臂猛擊對方頭部的行為,但這在歷屆季后賽中也不算特別出格。戈貝爾被吹惡意犯規,這很合理。
Law Murray:我(wo)總喜歡(huan)告訴(su)別(bie)人,讀本科時(shi)我(wo)曾通(tong)過(guo)勤工儉學當(dang)過(guo)比賽裁(cai)(cai)判。我(wo)深(shen)知吹罰(fa)比賽有多(duo)難,也(ye)清楚球員會(hui)摸透(tou)某些裁(cai)(cai)判的吹罰(fa)規(gui)律。
讓我不安的是吹罰尺度飄忽不定,或是裁判為控制比賽局勢而過度糾錯。更令人不適的是,你明知追夢格林那些本該按次付費觀看的暴力集錦卻絕不會被驅逐,這才叫過頭的身體對抗。
裁判(pan)必須(xu)捍衛比賽的純粹性(xing):明(ming)確身(shen)體對抗(kang)的邊界(jie),警告(gao)球(qiu)員(及教(jiao)練)要專(zhuan)注籃球(qiu)本身(shen),并(bing)嚴格執(zhi)行判(pan)罰。場(chang)上(shang)發生的一(yi)切,我們(men)都看在眼(yan)里。
這種打法成為常態會從根本上改變球隊陣容的構建方式嗎?如果會,會如何改變?
Kelly Iko:這將改變球隊的球探評估體系,未來可能會更青睞能勝任多個位置、對犯規更有經驗心得的球員。就目前的NBA球員而言,現代空間型內線(偏技術流)可能逐漸被傳統的禁區推土機取代,比如亞當斯這類球員會比武切維奇更吃香。
Fred Katz:球隊或許要更重視陣容第11-15人的價值。在這個講究輪(lun)休與負荷管理(li)的時(shi)代(dai),如果比賽(sai)消耗加劇,負荷管理(li)或傷病可能(neng)增加,那些你(ni)從未聽說過的雙(shuang)向合同(tong)球員(yuan)說不(bu)定就會(hui)進入輪(lun)換。
Eric Koreen:對抗標準的提升只會進一步放大那些身體強悍、能防守多個位置的球員價值,尤其是具備投射能力的這類球員,他們本就是稀缺品。隨著(zhu)規則放寬,他們的身價將水漲船高。
傳統大個子的價值確實有可能回升,但這并非因為球隊會更多采用低位單打。關鍵在于,優質的掩護質量將變得至關重要,它能幫助外線得分手擺脫防守。投射(she)能(neng)力的(de)重要性不會改變(bian),但在(zai)這個環境下,有球(qiu)或無球(qiu)掩護的(de)質量將決定比賽走勢。
Law Murray:這本就該是常態。組建陣容時要考慮兩種賽季形態:82場常規賽的消耗戰,以及必須贏下16場才能登頂的季后賽鏖戰。你需要(yao)技術(shu)(shu),但更(geng)需要(yao)與技術(shu)(shu)匹(pi)配的體型(xing)優勢。防守決定(ding)陣容的可靠性(xing),而(er)對抗能力正是彌(mi)補身高、體重(zhong)和(he)速度差距的均衡(heng)器(qi)。
雖(sui)然短期內(nei)不會有人重拾“打手(shou)型球(qiu)員”,但打造一支毫(hao)無身體對(dui)抗(kang)能力的球(qiu)隊?問(wen)問(wen)太陽就知道結局(ju)了。
某種程度上,增加身體對抗似乎是為了回應過去十多年來人們對比賽吹罰尺度的普遍抱怨。這種改變對聯盟來說是好是壞?
Kelly Iko:如果控(kong)制在合理范圍內,這種改變對聯盟(meng)就利大于弊。
“收視率下滑論”的支持者是最常抱怨的,就是當今比賽過于軟弱,騙犯規的行為達到歷史頂峰。適當回調吹罰尺度,同時鼓勵有節制的身體對抗,我認為對聯盟發展有益。
裁判在防止沖突升級方面做得不錯。當然你可以說球員們并非真的“玩命”,那些對峙只是作秀。但相比近些年,我確實更享受這屆季后賽,而這與對抗強度的提升直接相關。
Fred Katz:總體而言,我支持提升身體對抗強度,唯一的建議是聯盟應明確規則導向。球員們顯然對當前的吹罰尺度感到困惑,過去20年所有規則修改都偏向進攻端,認為這種趨勢需要回調的不止聯盟。但把籃球變成拳擊并非幫助防守的唯一途徑,恢復部分舊規則(比如允許handcheck或取消防守三秒)同樣可行。
Eric Koreen:常規賽與季后賽的判罰標準理應更接近。雖然比賽風格差異存在客觀因素,但當前對抗尺度的割裂確實過度了。更棘手的是單場比賽內的執法波動,這才是沖突與抱怨的根源。
整體來(lai)看,這對聯盟來(lai)說利(li)大于(yu)弊。適度的宿敵氛圍(wei)、競(jing)爭強度乃至(zhi)火藥(yao)味,本(ben)就是競(jing)技(ji)體育的魅(mei)力所在。
Law Murray:這沒什么大不了。無論比賽怎么打,總會有人抱怨。如果球隊場均得分120分會有人不滿,如果連100分都難突破又會有人呼吁改規則。防守的本質就是身體對抗,我看到球員們都在拼命競爭,因為他們清楚:不這么做的隊伍很快就能訂度假的機票了。
原文:Eric Koreen、Fred Katz、Kelly Iko & Law Murray
編譯:李太白